借鉴与创新并举 产业与教育互动
校企合作达共识 职教助推京津冀
——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
助推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产教对话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2014年11月7日,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助推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产教对话会” 在我校举行。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做了主旨发言,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邢立华、教育部国际司欧洲处杨晓春处长、德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Kundermann女士等先后致辞;德国专家奥尔曼先生介绍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方式,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学徒培训中心赵栋经理、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陶钢总经理与大家分享了采取双元制和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育人的经验和做法;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公司、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参加了企业谈需求互动。德国国际经济组织(GIZ)、对外经贸大学、全国电子商务行指委、机械行指委、工业信息化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新华社瞭望智库、天津企业联合会等社会各界分别到会并参加政、行、企、教、研多方对话,分享了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产教协同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天津市人社局有关部门在会上介绍了天津开展职业培训的情况和政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领导也在会上做了发言。来自京津冀地区130多家企业和近30所职业院校的17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10余家新闻媒体到会采访。学校党委书记李大卫、校长张兴会、副校长臧力克分别主持了对话会及其相关环节的活动。
李朝兴主任在讲话中指出: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既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高技能人才。工业在发展、产业在转型、职教要改革。今天校企对话,研究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育人,对于职教发展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李朝兴主任说,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有很好的基础。这些年,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工业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总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今年底将达到3万亿,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壮大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格局;石油化工快速发展,原油产量达到3500万吨,建有全国最大的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石化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天津正在向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迈进;装备制造业是天津第一个过万亿的产业,建有高压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等大型生产制造基地,将来要做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前景非常广阔。
李朝兴主任强调:习总书记今年5月9日在河南调研时明确提出: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推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日前工信部在天津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借鉴德国工业4.0研究中国制造的2025,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使中国的产品在全球叫得响、可信赖。天津工业完成第1个万亿规模用了57年,完成第二个万亿用了4年,完成第三个万亿用了 3年。但是,天津只有1.19万平方公里,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和压力很大,工业总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必须转型升级。落实总书记对中国制造的定位要求,结合天津实际,天津工业要实现5个转型,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向高端制造转型,二是向创新驱动转型;三是向质量效益转型;四是向绿色低碳转型;五是向制造服务转型。
李朝兴主任强调,天津的产业转型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做支撑才能实现。现在的工人和过去不一样,再没有简单意义上的操作工了,生产方式也在变,再不是简单的流水线,而是单元式、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产业转型需要创新,我们提出四大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业态和模式创新比技术和产品创新更重要。从我们国家最近成长起来的几个互联网企业看,出现了入口经济(腾讯)、平台经济(阿里巴巴)、免费经济(360)、粉丝经济(小米手机)等等很多新的业态和模式。互联网使业态混合,产业高度融合,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也要创新,既要面对技术创新,也要面对产品创新;既要面对产业创新,也要面对模式创新,还要面对业态创新。希望高职教育多听听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要以更宽的视野,不断完善培训模块,使培训单元更系统,更加符合当地发展的需求,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李朝兴主任在讲话中还对中德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中德在成长。今年已达到万人规模,实现了预定目标,量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内涵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外合作迈出了新步伐,校企合作走得很成功,教学模式也有创新,方方面面都有进步,作为全国高职的龙头和示范,在实现教育部对中德的定位和目标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应该说,“中德”的发展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下一轮产业要转型,也希望“中德”,希望高职教育、职业教育要改革、要创新、也要转型。产教对接、校企联合是永远的课题,因为产业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机制建立起来、平台搭起来以后要坚持下去。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会,面对面地听取产业需求、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一些先进的经验,为 “中德”和职教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扬南副司长在主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一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培养能力大幅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产教结合更加密切,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二是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王扬南副司长随后强调了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与举措,将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制订实施配套法规政策;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职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王扬南副司长最后指出,深化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今后将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二是着力提升行业指导能力;三是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四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邢立华副主任在致辞中代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院校,更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就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这次会议的主题很鲜明,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也是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内含。中德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李克强总理亲手将中德学院学生制作的“鲁班锁”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中德学院的骄傲、也是天津职业教育的骄傲。
教育部国际司欧洲处杨晓春处长在致辞中简单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与德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的情况,并指出:职业学校和企业是“双元制”的两个方面,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不可或缺。召开本次对话会,把学校和企业邀请到一起商谈职业教育合作,对促进我国企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德国大使馆科技参赞Kundermann女士在致辞中说: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困扰德国与中国企业的首要问题。德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产品出口在世界遥遥领先,其秘密就在于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她建议中国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更加认可职业教育的学历,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对外经贸大学赵忠秀副校长致辞。他简单介绍了外经贸大学的办学情况及与德国合作的经验,并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各类学校就像不同的河流,最终都要汇入大海,接受市场的检验。普通高等学校不应忽视、反而应当更加重视专业和职业教育,为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贡献力量,这样才能赢得未来。
会议紧紧围绕校企共同育人这一主题,经过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在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共赢发展等方面取得一致意见,达成了天津共识。共识认为: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必须适应需求、主动改革、提升能力。
会议表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地企业和职业院校将遵循以上共识,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推进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为 “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做出贡献。